脱贫攻坚特刊靶向施策协力攻坚

编者按:

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必举全局之力。

年,为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整充实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形成了发展改革扶贫工作推进组、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组、教育扶贫工作推进组、林业草原生态扶贫工作推进组、健康扶贫工作推进组等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细化明晰工作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沟通联络机制,强化考核监督,推动各专项工作推进组完成各自承担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产业带动、教育扶持、医疗救助、生态补偿......各工作推进组靶向施策,紧紧抓住精准这把“金钥匙”,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村庄美丽如花、一个个产业园落地生根......一幕幕生动的脱贫场景在北疆大地不断上演。

产业扶贫“牛劲十足”

杨庆富给牛添草料。

来到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双兴村村民杨庆富家,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了“哞哞哞”的牛叫声。

“你看我家这几头牛长得多好,全靠它们我才脱了贫,今年是牛年,我更得加把劲把牛养好,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杨庆富给牛添着饲草料,笑着说。

杨庆富今年69岁,过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长期靠种地维持生活,年份不好的时候,不但不挣钱还会赔钱,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9月,杨庆富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扶引导下,贷款4万元购进了3头能繁母牛。

近年来,突泉县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应对农产品价格及收储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按照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农牧结合思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进实施“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带动、优化服务等系列措施,扶持养殖户发展大畜养殖,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让畜牧产业促进全县农牧民增收致富。

“养牛是个精细活,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牛添草料、每天都要清理牛棚。”这3头牛买回来后就成了杨庆富的“宝儿”,为了养好牛,他下了一番功夫。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经过精心饲养,杨庆富家中牛的数量达到了8头,年初,他出售了两头小牛犊,赚了2.6万元,彻底脱了贫。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杨庆富发展产业脱贫的故事只是我区产业扶贫的一个写照。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发展改革扶贫工作推进组和农牧业产业扶贫工作推进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区着力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下真功。发挥农牧资源优势,打造扶贫产业。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推动形成15个优势扶贫产业带和11个扶贫产业集群,产业项目覆盖全区80%以上贫困人口。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亿元,向贫困地区倾斜农牧业发展资金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亿元,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念好“产业经”,奏响“富民曲”。自治区通过产业扶贫给贫困户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和工作培训,提升凭困户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区各地通过“菜单式”扶贫、托管经营、保底订单、务工就业、技术服务、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模式,把贫困户嵌入扶贫产业链条,真正让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截至目前,全区与贫困户有紧密利益联结企业家,带动贫困人口55.71万人次。全区发展农牧民合作社个、家庭农牧场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7万人,带动贫困人口35.25万人次。积极总结推广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扶贫模式,全区9个带贫减贫模式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慧玲实习生李洋洋)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李平安(前排左一)在学校安心学习

春节的火热氛围尚未褪去,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巴彦茫哈嘎查,包五丫家充满欢声笑语,围在餐桌前,聊着孩子们的未来。

“现在日子已经好了许多。前些年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所以我们就想尽办法省下钱来供孩子们读书,连年货也置办不齐。”包五丫说。

在包五丫看来,现在家里的生活虽然仍不太富裕,但却充满希望。家里最小的孩子、正在读高三的李平安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懂事的他每天在帮妈妈干完活后,会认真学习一直到深夜。“比起经济条件,我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教育有保障,我们家的未来就有希望。”看着努力学习的孩子,包五丫喜在心头。

几年前,巨大的辍学阴影笼罩着这个家,“我家3个孩子学习都非常好。就是前些年丈夫患病后,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还欠了很多外债,全靠我一个人种地维持生活,非常困难和辛苦,两个女儿读大学的费用都是我借的高利贷。看到我常年操劳,家里负担这么重,李平安渐渐产生了消极思想,不再认真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严重,甚至一度有辍学的想法,当时我非常着急。”回忆起过去,包五丫唏嘘不已。

年,包五丫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李平安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等不用家里出钱了,伙食费也有补贴,极大减轻了一家人的经济负担。扶贫干部和老师也特别关心他,经常上门开导李平安要放下包袱,安心上学。包五丫也经常鼓励他不要操心家里,要对得起政府的关怀和大家的苦心,努力学习。在多方帮助下,李平安逐渐又开朗了起来,学习也非常勤奋努力,成绩不断提高。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区教育扶贫工作推进组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提高控辍保学水平,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任务。全区12个盟市建立了控辍保学管理动态数据库,开发了自治区级控辍保学动态管理数据库线上填报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数据准确。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安部门、扶贫办、残联配合,开展“地毯式”排查,按照“一家一案,一生一案”要求,明确劝返责任人,制定相应劝返方案,及时予以劝返。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情况。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推动贫困人口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我区着力改变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开展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并将我区11个盟市(不包括乌海市)、76个旗县纳入项目实施范围。年以来,共完成所学校达标建设,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31个国贫旗县,57个贫困旗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部实现,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7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41亿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钱其鲁)

生态脱贫点绿成金

大圐圙梁村将秸秆加工成饲料。

“多亏了村里实施了土地改造,不但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增长,更让我们村民在这个山旮旯闯出了一条生态富民路。这不,我家的3亩地经过改造种植高粱后,现在时增产又增收。”家住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圐圙梁村的村民周开应,提起村里实行的“坡改平”项目就赞不绝口。

周开应口中的“山旮旯”,是过去大圐圙梁村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该村位于龙口镇东部,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山,沟壑纵横、垣坡连绵、地形破碎,全村耕地面积为亩,但土地水土肥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生产模式单一落后,村民深受穷困困扰。

年,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圐圙梁村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了“坡改平”项目,将亩坡地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土地具有了保水的作用。接着,该村又改善种植模式,在年整合38户亩改造后的耕地,种植订单高粱,首年就迎来了开门红,亩产达到了斤。

“土地整合改种高粱后,每亩地能比原来种植玉米多收入元,这3亩耕地每年就能增加元收入。因为高粱是优良原料,村里又建起了加工厂,我去打工每个月还能有元的收入,而且还能拿到加工厂的分红。”周开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年9月份,大圐圙梁村又投建了平米的肉牛养殖区,并通过考察引进了34头西门塔尔肉牛,成立了又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一来,高粱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养殖没有一点儿浪费。

“以前,由于村子里发展养殖的比较少,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一到春天就大面积焚烧,如今,村子已经形成了种、养、加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庄稼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既有收入,又保护了村子的人居环境。”周开应说。

打生态牌,谋致富路。近年来,在林业草原生态扶贫工作推进组的推动下,我区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实现增绿增收双赢。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林业产业项目,采取聘用生态护林员等措施,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了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年以来,全区安排80%以上的国家和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到贫困旗县,累计投入贫困旗县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资金38.1亿元,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62亿元,带动8万名贫困人口受益。

同时,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特色经济林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和庭院果树经济等产业,共带动1.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人均增收元。累计选聘3.17万名贫困人口护林员,人均增收超过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慧玲实习生赵冬霞)

健康“红利”不落一人

喀喇沁旗组织医疗机构为贫困群众进行免费体检。

这些日子,在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姜家店村村民朱桂林家的院子里,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喂牛、打扫院落,忙得不亦乐乎。“干些活儿浑身舒坦!”他活力满满地说。

年,原本勤劳健壮的朱桂林突患脑梗,差点卧床不起,妻子双手残疾,一对儿女还在读书,整个家庭陷入巨大困境。随后,朱桂林一家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旗里的健康扶贫政策——畅通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我这个病,没给家里添负担。住院不用交一分钱押金,治疗费用也按照总费用90%的比例报销。”朱桂林说。在旗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朱桂林的病情大大缓解,生活基本实现自理并能从事轻体力劳动,原来那个生龙活虎的汉子又回来了。

近年来,喀喇沁旗有力贯彻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医疗救助方案,将全旗因病致贫人口全部建档管理,一户一档,采取分批分类分人救治策略。在重病兜底保障方面,在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对符合住院条件的贫困人口,统筹扶持救助政策,畅通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专项窗口服务,大力实施住院重病贫困患者兜底保障政策。

斗赢了“病魔”,朱桂林又开始斗“穷魔”。年,他用贷款购买了3头牛,搞起了养殖。靠着勤劳苦干,年初,朱桂林就用母牛繁殖增加的收入还清了贷款,顺利脱了贫。

开对“药方”,才能奔向小康。年以来,我区健康扶贫工作推进组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坚持“一手抓精准救治减存量、一手抓关口前移控增量”,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现了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建成标准化卫生院所、标准化卫生室所。“内蒙古健康扶贫防病行动——关口前移”入选全国年度《中国卫生》《健康报》“深化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推进组负责单位自治区卫健委健康扶贫工作获全区“五一劳动奖状”和“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自治区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进一步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短板弱项。截至年底,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晗)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