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泉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重工业区内蒙分公司内,整齐地摆放着多节预应力混凝土管(PCCP)。再过不久,这些六米高的管材将依次出厂,运往“引绰济辽”项目的施工现场。
“之前受到疫情影响工程进度有些耽搁,接下来还得开足马力加大生产,需要更多的焊工和劳工。”看着眼前的PCCP管道,项目经理白福山正准备在当地招兵买马,继续扩大生产。
“引绰济辽”工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号水利工程。项目为了缓解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缺水状况,从嫩江支流绰尔河引水到通辽的西辽河,总长度达到公里。
年,北京韩建河山管业成功中标引绰济辽管线段采购一标(PCCP管材)。按照标书要求,为了保证管道质量,工程所需要的PCCP管道,运输距离不能超过50公里。
“要在当地制造管材,首先招工就是个难题。”白福山说,制造PCCP管材,需要大量有经验的焊工对钢筒进行焊接。“不过在深入突泉县调研时,我们才了解到‘突泉焊工’这一当地人力资源优势。”
此前,突泉县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尤其是“突泉电焊工”,更是内蒙古闻名的一个品牌。十多年里,突泉县通过培训当地农民,使其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焊工,优良的技术得到全国各地的青睐。如今,突泉县通过劳务输出,常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已有数万人之多,有的还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班组长。
突泉县不缺焊工。缺的是能让焊工们留在家乡、安心就业的产业。
年初,韩建河山管业与内蒙古签订了(PCCP)生产建设项目,在当地建设年生产能力达60公里的PCCP生产线,现如今,47名突泉县本地人在生产基地中找到了工作,其中包括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满负荷生产时,可带动至少名劳动力稳定就业。
在管道车间,38岁的王世保戴上防护眼镜,在电焊面罩的保护下拿起气保焊枪,对钢筒的接缝进行补焊。
早在3年,王世保就成为了一名焊工,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打工。可近几年,父母生病却让异地漂泊多年的王世保犯了难。“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又有慢阻肺,照顾起来力不从心。外地打工挣钱多,但没办法照顾家。”三年前,外地打工的王世保回到家乡,靠着打零工的收入扶养父母。不过相比外出打工而言,在本地打零工的收入不仅不稳定,工资也不算高。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王世保一家的生活。本地的企业不再招收零工,外出打工也同样困难重重。今年4月,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王世保一家。见到他一直在家赋闲,就问:“现在韩建河山在招焊工,你干了焊工这么多年,来不来?”听到在家门口有活儿干,王世保兴奋极了。“来呀,有这样的好事儿肯定去!”在社区的帮助下,王世保来到韩建河山管业,重新拾起他最拿手的电焊手艺。他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每个月有多块的收入,单位还给上了社保。“现在单位离家就10多分钟车程,下了班,每天都能回家。这工作干的,让人心里特别踏实。”
掌握一门手艺,就能使贫困户摆脱贫困。去年,韩建河山管业与突泉县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培训协议。今后,学校可以向企业推荐电焊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车间工作。车间内的新员工,如果想学习电焊工,也可以由企业推荐到职业技术学校进修,所有培训费用都是免费的。
“还有些贫困户因为残疾等原因,没法出门。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带动,让他们实现居家就业”白福山介绍,今年年初,韩建河山管业发放30只芦花鸡雏和饲料费用到贫困户手中“代养”,贫困户为企业代养芦花鸡,按月拿工资。芦花鸡出栏后,将送到企业食堂,为员工改善伙食。“现在,贫困户养鸡增加了收入,我们也可以吃上绿色健康的‘跑步鸡’,一举两得。”目前,该企业已经与10名贫困户签订了聘用代养芦花鸡协议,每个贫困户每月可以增加元的收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