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络氨酸酶活性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2/9216695.html
夏天的呼伦贝尔草原苍穹纯净,牛羊如珍珠遍撒。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基础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多亿元,在全区4万多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全面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道硬化等工程,近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近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近1万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看上放心病,领上养老金”在广大农村牧区变成了现实,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从传统走向现代
距离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西南25公里处的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是内蒙古牧区现代化的试点。年6月,该旗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整合了嘎查39万亩草场和多头(只)牲畜,让88户名牧民成为了合作社股东和社员。
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吉格道尔吉说:“嘎查的草场,从前面到北面界限,河边的草、打草场的草、秋营地的草都不一样,牛羊在不同季节吃不同的草。没有划区轮牧条件的话,只能吃自己家草场的青草,而现在可以转场放牧。”
年,合作社实现增收15万元,社员贷款额减少多万元。牧民阿拉登仓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加入合作社后,他和妻子将自家的只羊加入到合作社的集体羊群中共同放牧。
“以前家里草场小,加入合作社后草场变宽了,放羊也更方便了,去年一年纯收入11万元,贷款还完了,还脱了贫,我想一直在合作社干下去。”阿拉登仓告诉记者。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发力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旗里整合资金,优先支持51家畜牧业示范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户贫困户互惠共赢发展。
前年草原遭受旱灾,为了减轻饲草压力,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贫困户娜仁琪琪格出栏了只羊,但肉价不理想,才卖了2.5万元,而买草就花掉了两万元。自家散养不仅辛苦,而且赚不到钱。去年开始,苏木向英伦合作联合社注入扶贫资金,联社帮带贫困牧民集中饲养优质基础母羊,娜仁琪琪格一家顺利摆脱了困境。
“在政府主导下,内蒙古英伦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巴彦嵯岗苏木7家牧民专业合作社联手,成立了合作联社。”英伦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刘及东介绍,“苏木将16户贫困牧户纳入联社肉羊基地的帮扶名单,将每户3.6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投放到联社,为每户贫困牧民购买45只基础母羊,进行集中饲养。贫困户可以和联社其他社员一样,享受每只羊每年元的固定分红,还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利润二次返还。”
“抱团”发展让农牧民增收致富
从新鲜牛奶到奶皮子、奶豆腐、奶糖,在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上的苏金宝力高奶食品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牛奶变形记”。金荣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每天早上3时便要起床忙活合作社的生产工作,这样的生活作息她已经坚持了20多年了。
“10斤牛奶才能熬制半斤多奶皮,每天我们合作社要消耗0斤牛奶,这些牛奶都是合作社成员自家的奶牛产的奶。”金荣告诉记者。
近两年,金荣先后投入万元,引进优质奶牛、购置先进设备、制定包装盒、扩大合作社规模。“合作社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奶制品制作培训班,年培训人员达人,合作社年收入达50万元,共带动了多名妇女就业,拓宽贫困妇女增收路子。”金荣说。
目前合作社有70多名社员,其中贫困户有8名。合作社对接贫困户主要方式为销售贫困户制作的奶制品、对本合作社贫困户实施就业帮助、临时务工、技术指导培训等措施,多元化的帮扶模式,切实提高了所对接贫困户的经济收入,贫困户年均收入实现1万元以上。
灿烂的阳光下,站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敖包山顶端俯视山下稻田公园的稻海,“红城”“兴安盟大米内蒙古味稻”两幅巨大的3D彩稻景观画正焕发着现代农业勃勃生机。
家住敖包山稻田公园附近的幸福嘎查李可新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年开始,富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他家签订水稻种植订单,免费为他家送去种子化肥、提供育秧大棚,收秋后还将高于市场0.1元的价格进行回收,让他家的收入有了保障,目前,李可新家每年在水稻种植方面可增收近万元。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农村牧区生产经营体系正在由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目前,全区认定家庭农牧场1.3万家,其中示范家庭农牧场0多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8.2万家,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逐步兴起,托管服务组织达到多个。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小农牧户”与“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
用“庭院经济”牌打赢收入“翻身仗”
“别看这园子没多大,但是每年给我带来的收益可不小,除了自家吃的菜,我都种紫皮蒜。”在兴安盟突泉县五三村村民许贺春家的院子里,一排排刚刚出土的大蒜格外显眼。
今年66岁的许贺春和老伴儿张淑荣已经种蒜将近40年,利用自家庭院1亩大的地方,许贺春春季种蒜、夏季种白菜,一亩地可以收入1万多元。他还把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如今五三村的紫皮蒜远近闻名,头的一挂蒜今年可以卖到70多块钱。村民们还探索将大蒜做成饺子、月饼等新吃法,大蒜不再单单是调味品。
在许贺春的带动下,如今全村有多户农户在自家庭院种植紫皮蒜,种植紫皮蒜亩、万头,农户人均增收元。村里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6人已全部脱贫。
“利用家中可用‘半劳力’‘弱劳力’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园’,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的收入。”突泉县太平乡党委书记杨宝田介绍。
目前,突泉县共有庭院经济经营户户,户均庭院面积平方米以上,带动全县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户发展庭院经济,覆盖全县66.2%的贫困人口,形成了太平乡五三村紫皮蒜种植、突泉镇新生村葡萄种植、杜尔基镇东泉村香瓜种植、水泉镇水泉村手工编织、学田乡利民村芦花鸡养殖和尖山村肉牛养殖等成熟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胡满良家里,小果园里硕果累累,小菜园里琳琅满目,小田园里香气逼人,屋里屋外传出沁人心脾的香味。“我们家3亩多的院子里,已栽下31棵李子树,这些树大部分被人认领。每棵树按结果70斤、每斤按3块钱算,一年就增收多块,我也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快速脱贫。”胡满良说。
近年来,扎如德仓嘎查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特别是立足贫困户庭院“户均面积近2亩,但普遍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宜本地基础条件的“三个半”(半亩果园、半亩田园、半亩菜园)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全嘎查种植李子、苹果等果树约棵,每户平均15棵;“菜园子”基本实现嘎查村“全覆盖”;“半亩田”全部推广种植油葵,户均年增收元以上,实现了贫困群众收入多元化。
“本地老乡的庭院户均面积两亩以上,我们帮助农民调结构、引种苗,老乡不会销售,我们就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寻求城里人认领。”敖包苏木党委书记张伟介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高文李昊宫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