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阳不同的自然禀赋,滋养不同的物产。文冠果油(茶)、溪柳紫皮蒜、六户干豆腐……“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突泉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万亩,年均日照时数小时,光热资源充足,蛟流河水灌溉下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一大批“独甲一方”的特色产品。滴滴果油(茶)飘香千万里温婉的初夏,正是文冠果花最为绚丽的时节,满树的白花与光洁的绿叶相互映衬,张扬着真实与自然之美。走进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只见亩文冠果花开正盛,美不胜收。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栖油料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盐碱、抗逆能力卓越的优点。近年来,突泉县把文冠果种植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主攻方向,将一棵棵文冠果树栽到了荒山荒地上,让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显现。“文冠果号称铁杆庄稼,叶子可以做茶,果实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工业用油及食用油等。”突泉县众鑫林业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海利介绍说,“文冠果种植后次年开花,三年结果,五年丰产,一株十年生文冠果树年可产油一斤。按照每亩80株计算,市场价10元每斤。亩可产油斤,产值达0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推进林业提质增效,突泉县将文冠果种植作为一项富民绿色产业倾力打造,引导和支持发展文冠果种植产业。截至目前,突泉县文冠果种植总面积已达7万亩。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与兴安盟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文冠果油(茶)产品。目前,加工设备已购进,计划10月份投产运营,并在北京和上海布置了销售网点。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行走在突泉县突泉镇大营子村的乡间小路上,一片片嫩绿的秧苗随着初夏的微风轻轻摇曳,蒜农郑俊芳从田垄间探出身子,笑着招呼:“快来看看我家大蒜,长势可好了。别小看我房前屋后这几亩地,再有一个月就能抽蒜薹,还有我这满院子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郑俊芳放下手中正在清理杂草的锄头,笑呵呵地说着自家小院子即将带来的经济收入。大营子村因蒜出名,坚持大蒜种植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探索高效农作物轮种。按照“转模式、建基地、延链条、强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庭院奖补项目,全力推行“紫皮蒜+秋白菜”庭院模式,并与突泉县金农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经营,为种蒜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统收统销等服务。突泉县按照集中连片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紫皮蒜种植向大田延伸。今年,全县紫皮蒜种植面积达亩以上,产量也将突破万斤,通过深加工、精包装腊八蒜、黑蒜、糖醋蒜等高附加值产品,预计经济效益达4.8亿元。产业园里有三宝“榛菌、烧鸡、干豆腐”清晨6点,家住突泉县六户镇的王海波准时走出家门,将一张张薄如纸、色如金、韧如绸的干豆腐搬到开往县城的客车上。30分钟后,这些印有“六户镇葛家屯”字样的干豆腐就被送进了县里的各大超市。再过上几个小时,这些干豆腐就将变成一道道菜肴,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便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六户干豆腐”。六户干豆腐深受百姓喜爱,在周边地区及突泉县城更是供不应求。为此,六户镇抢抓市场机遇,围绕全盟“一个引领”“六大产业”“六大园区”“六大工程”农牧业重点工作思路,规划实施突泉县六户特色食品产业园项目,着力打造干豆腐、韩氏烧鸡、榛菌包等土特产品牌,做大土特产文章。据了解,突泉县实施总投资万元的六户特色食品产业园项目,设置机制干豆腐生产区,传统工艺干豆腐生产车间,前店后厂熏烤、糕点、榛果、食用菌特色食品生产区,预计9月20日前完成项目全部建设,10月10日前投产运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生产机制、手工干豆腐万斤,“韩氏烧鸡”10万只,实现净利润万元,带动户农户增收。鲜食玉米糯软甜营养高“三亩地的鲜食玉米预计能收入元,是传统种植蔬菜收入的好几倍。”突泉县九龙乡永丰村村民张凤明家的三亩庭院,没有像往年一样种植瓜果蔬菜,而是种上了“土特产”鲜食玉米。近年来,九龙乡以庭院经济奖补项目为支撑,整乡推进鲜食玉米种植。目前,全乡共签订种植订单户亩,实现了庭院脱贫户和监测户全覆盖,预计户均增收在元以上。注册九龙新风金穗商标,并投资万元实施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实现鲜食玉米产业链提档升级。工厂建成后,日可加工鲜食玉米20余万穗,仓储量可达吨,年产值可达万元。同时,依托“源在兴安”“兴安产、安心选”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契机,成功与13家北京企业及预算采购单位签约,订单金额达4.1亿元。为了更好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家乡,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努力在扩数量、增产量、提质量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竞争力,将家乡农产品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并抓住中国气象局帮扶、京蒙协作有利契机,深入推进突泉县名优特产品进京登堂、入企到户,不断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描绘“土特产”发展新蓝图。来源:《兴安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