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内蒙古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756949.html

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

《人民日报》(年05月10日第09版)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早在建党之初,党就在内蒙古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建立党的组织。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区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内蒙古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4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和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1.7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自治区成立时的多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全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恶化的点位、区块、条带加快修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美丽内蒙古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反腐,坚决揭开区域性、系统性腐败盖子,坚决割除涉煤腐败的毒瘤,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整体攻坚战,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内蒙古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内蒙古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确保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条正确道路、必由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持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祖国北疆常开长盛。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为遵循谋划推动发展,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共同富裕目标,顺应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水平,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保稳定、护安全、促和谐各项工作,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确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要抓手,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产业基地布局、区域经济布局、城乡建设布局,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在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上持续取得新突破,把“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建设不断提到新水平。

——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问题,加快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始终如一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对腐败存量和增量坚决做到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促进全区政治生态全面净化、根本好转,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担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

内蒙古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团结奋进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陈沸宇翟钦奇

《人民日报》(年05月10日第09版)

位于祖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颗耀眼明珠。

穿林海、越草原,农户院内拉家常,蒙古包内话小康……一幅幅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一幕幕各地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令人振奋,亮丽北疆正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4月21日—22日,内蒙古自治区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在包头市召开,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曾经,内蒙古“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运输业则为马、骡、骆驼、勒勒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钢铁业、煤炭业、制造业、运输业等在草原上应运而生。历经70余年的努力,现代产业在内蒙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强,从求数量到求质量、求绿色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如今,放牧靠北斗导航、种地靠无人机、养殖靠大数据……农牧业已告别“看天吃饭”“逐水草而居”的原始形态。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牧民额尔登特古斯近年来累计投入30余万元,安装草场无线监控设备、自动喂料机、智能水井提水及感应抽水设备等智慧牧业系统,实现了牧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截至“十三五”末,内蒙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神东集团上湾煤矿,无人机在5G信号的引导下,穿行在井下的综采工作面中。这里的洗煤厂,智能决策、智能处理、智能运输等现代技术已经全面应用。目前,鄂尔多斯煤矿采掘机械化综采率、洗选率、资源回采率分别达到98%、90%和80%以上。

包钢的生产车间里,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被挤压延长,变成高速钢轨,整个过程都是自动进行。包钢集团党委书记魏栓师介绍,未来,包钢将继续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规模化集成应用,探索智能化生产新模式。

“工业产品‘傻大黑粗’已是过去,高附加值及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成为大多数企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近年来,内蒙古陆续投产多个现代煤化工装置项目,煤电铝一体化达到65%,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

城乡建设的崭新面貌

打开夜间卫星图像,内蒙古中西部的三个亮点尤为夺目,中间许多线条和光点正在扩大、延伸,这里就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组成的呼包鄂城市群。三市经过高速发展,成为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目前,内蒙古“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城乡现代化建设给内蒙古带来了崭新面貌。

位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阿拉善右旗,很久以来的主色调是黄色。近年来,阿拉善右旗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相继完成,亮化绿化美化等项目稳步推进。如今这里小区林立,绿色休闲广场逐年增多,城镇环境更加宜居,大漠小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曾经是制约内蒙古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民航事业。截至年底,内蒙古民用机场总数达40个,其中A1级通用机场8个。

高铁开通,往来畅通。在上世纪初,京张铁路就延伸到了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确定了“各主要城市就近融入周边省会城市圈”的高铁发展思路。年,内蒙古第一条高铁——张呼高铁开通,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民族团结的幸福生活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草原儿女开始当家做主。在这块土地上,曾上演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人民建包钢”……

进入新时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武荷香说:“每逢节日,我们组织社区里各民族的群众聚在一起,品美食、搞联欢。大家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平时互相关心照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党支部书记何泽承介绍,“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走出山林,从‘撮罗子’(用桦树皮和兽皮做成的传统民居)搬进土坯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解决当地群众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如今,多布库尔猎民村69户居民里已有42户不同民族通婚而形成的“团结户”,他们开起了民宿和餐厅,发展采摘园等特色旅游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辈子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82岁蒙古族老人额尔敦仓感慨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这真是天大的福气啊!”

齐心协力建设幸福家园

《人民日报》(年05月10日第10版)

呼和浩特市

老房换新颜生活更加甜

本报记者陈沸宇翟钦奇

最近,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荣康小区的居民,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刚改造完成的小区照片。

退休居民王俊武介绍,小区改造之前,“路面坑坑洼洼,特别是雨天,得踩着砖头跳着走。”如今,道路平整干净,下雨后地面几乎没有积水。走进外挂式电梯,王俊武笑着说:“老年人腿脚不便,安了电梯,买菜遛弯都容易多了,有急事也不会耽误时间。”回到家里,王俊武准备做晚餐,“原来我们家的自来水水流很小,小区改造完成后,水压大了,生活方便多了。”

几个月前,改造工程准备开工时,王俊武曾是反对者之一,“当时,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说,要把我们的私建房拆掉,我不同意拆。”玉泉区社区办工作人员朱宁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如果沟通不到位,政策解读不清楚,群众看不到实惠,就会有反对声音。”

“那段时间,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常来,给我们展示规划图,说明私建房拆除后的地方将进行绿化硬化、安装健身器材等,还带我们去参观改造过的小区。就这样,大家不仅同意拆除私建房,还主动跟工作人员说想把小区改造成啥样。”王俊武说。

从“不让改、不想改”,到“我要改、这样改”,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呼和浩特市居住在老旧小区的27万户居民提升了幸福感。目前,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资金53.46亿元,综合改造小区个(次),面积达万平方米,惠及群众41.69万户。

“小区改造工程好,政府保障操心少。老房有了新面貌,都夸党的好领导。”荣康小区的居民有感而发。王俊武说:“大家都愿意爱护这个‘新家’,让它一直美下去。”

锡林郭勒盟

荒地变草原治沙更致富

本报记者丁志军张枨本报通讯员巴依斯古楞

牧民乌仁其木格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沙地的东南边缘处,她的家乡在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乌仁其木格是西乌珠穆沁旗人大代表,她是一名致富带头人,也是将治沙付诸行动的生态建设带头人。

“小时候,这里虽然也是沙地,但基本上都覆盖着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没有流动沙丘。”站在自家草场与裸露沙地的接壤处,她回忆道。

后来,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以及部分牧民过度放牧,破坏了本就脆弱的沙地草原生态。

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生态不堪重负。乌仁其木格率先将家里的只山羊和多只绵羊卖掉,换回了80头西门塔尔牛,“牲畜总数少了,对草场的压力也小了,饲养1头牛的效益能抵得上6—8只羊,无论是经济账还是生态账,都稳赚不赔。”

她还购买了草籽,在自家草场范围内的50亩裸露沙地上试种。每年春季,盟里会进行不少于30天的季节性休牧。乌仁其木格借此机会,将50亩沙地一次性围了起来。

“起码5年内不能让牲畜进入,还要在边缘地带栽下灌木,形成沙障后,再种植小叶锦鸡儿等固沙植物,逐步恢复生态。”乌仁其木格不断探索治沙妙招。

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像乌仁其木格一样的牧民不在少数。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内蒙古在建设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道路上实现着高质量发展。

牧业年度,锡林郭勒盟牲畜存栏数较“十二五”末压减了万头(只),压减幅度达到15%,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的同时,全国肉羊优势区、特色肉牛产业带已初具规模。与之相匹配的是,全盟草原植被盖度平均达46.78%,草群结构趋于优化、草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平均亩产干草量较20年前提高了50%左右,达到60公斤,草原沙化退化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通辽市

社区乐融融各族一家亲

本报记者丁志军张枨本报通讯员管炜

周末,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民航社区的张淑贤老人家里格外热闹,和面、洗菜、切菜、剁馅……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唠家常。

年近90岁的张淑贤,早年从满洲里迁居通辽。多年前老伴去世,她一人独居,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便经常上门看望。逢年过节,大家带上饭菜,到老人家中陪着吃饭聊天。

“我们社区共有居民户,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这里。”民航社区主任霍岩介绍,“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

为了让社区成为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大家庭,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走访居民,结对子、交朋友,及时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曾租住在社区的蒙古族居民宋娜仁格乐日子过得紧,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社区帮她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房。搬走好几年了她还经常回来看老邻居。”说起社区群众互助互爱的事,社区工作者包红云如数家珍:“锡伯族居民许洪军家住一楼,搭建了简易阳台。他发现影响到了楼上邻居,立马拆除……”

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也丰富多彩。社区组织居民成立了文艺队,编排民族歌舞。每逢节日,社区还会开展文艺演出,各族居民同吃一桌饭,同唱一首歌。

“平日里,谁家煮玉米、包粽子,都会给邻居家送上一份,大家相处得十分熟络,有这样的好邻居,不少居民都舍不得搬家。”霍岩说。

包头市

便民有实招服务暖人心

本报记者丁志军翟钦奇

一大早,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家建筑企业的张广东,就带着厚厚一摞材料来到石拐区政务服务大厅,给公司建设的小区办理居民产权业务。

张广东来到大厅,志愿者立即上前询问,得知办理的业务量大,将他引到绿色通道。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税务窗口到不动产窗口,全套业务很快就办好了。

“从今年2月起,政务服务大厅开始实行双休日、节假日‘不打烊’,方便群众办理业务。”石拐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包头市区两级多个部门都推出了天“不打烊”服务,企业可在假期办理业务,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包头市还在全市组建“1+10+N”企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