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扎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再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成为内蒙古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盟市。兴安盟的成功实践,是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殷切嘱托的坚定回答,是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体现。
全面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兴安盟委和各级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盟上下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抓首要,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兴安盟切实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作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群众的学习需求,创新开展了“学四史铸同心跟党走”、“石榴籽杯”“学习强国”挑战赛等群众性学习竞赛活动,线下10万名党员群众参赛,线上76万人收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扎实、学用结合不到位等问题,组织开展了11轮集中测试,以考促学,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坚持抓垂范,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成立由盟委、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盟级领导挂帅的专项推进组,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学习民族理论政策,带头参加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各级党委(党组)以上率下,做到“六个纳入”,即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组织和各部门实绩考核,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各级政治巡察,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推动形成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合力。坚持抓创新,走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兴安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则》等制度文件,构建“把牢一条主线,建设四个平台,健全四项机制,打造六支队伍,实施六大工程”的“”工作体系。创新成立“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个覆盖盟旗乡村四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进会”,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工作格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魂聚力兴安盟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聚焦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想办法出实招,汇聚守望相助的奋进力量。让基层“热”起来。聚焦群众性主题活动的分众化、对象化,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八进”活动。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特点,持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实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爱家乡、促进步、讲正气、树新风”、“共话民族团结、献礼建党百年”等系列活动,在全盟刮起最炫民族团结风。各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推动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让文化“火”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凝心铸魂的重要载体,深度挖掘创作了《习总书记回信了》《赞歌》《金色摇篮》等一大批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重视和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对全盟5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保护,申请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项。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微宣讲、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和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推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让氛围“浓”起来。在全盟各级各类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等专栏专题,广泛报道各类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形成主流舆论声势。打造全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对外传播矩阵,组织开展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学史力行铸同心民族团结兴安行”等全媒体主题采访采风调研活动,年主题外宣发稿超过2.1万篇(条),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展现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形象。创建载体典型引路,在创新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温升华兴安盟委、行署坚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更好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机制上求“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每年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了组织调度、系统推进、综合研判、监督考评、动态管理、条件保障六项机制,推动形成了盟委行署专项督查、各级党委政治巡察、各级人大执法检查、各级政协调研视察齐头并进的工作局面。在落地上求“实”。推动民族工作的重心直接沉到基层,城市社区打造各族群众学习之家、阳光之家、平安之家、康乐之家,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农村牧区引导各族农牧民互帮互学种植养殖技术,携手脱贫致富;大中小学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开展校际间联建联创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军警民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双拥创建活动形式多样,鱼水深情更加浓厚;政务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在引领上求“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深度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用创建引领全局工作。全盟先后创成9个国家级、37个自治区级和个盟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巴彦敖包嘎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草原绣娘”白晶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淑琴、云峰、朴成奎等一个个先进典型,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取得了“选树一个典型、引领一个部门、影响一方群众”的良好效果。始终坚持瞄准实现共同富裕,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兴安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加快高质量发展与促进民族团结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巩固自我发展基础。采取加大政府投资、扩大社会融资、强化招商引资等方式,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几年来,全盟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公里,于年提前3年实现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通油路率%。全区投资规模第一大水利项目引绰济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以乌兰牧骑命名的综合性文艺场馆建成使用,全区第一个以盟市为单位实现电子商务全覆盖,全区第一条跨省区快速铁路——乌兰浩特至白城快速铁路建成通车,进一步拓宽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增收的康庄大道。持续锚定自我发展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全盟之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4.85万户、1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个旗县市、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被列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白晶莹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乌兰浩特“双扶双长”积分制管理工作被列为全国扶贫典型案例,突泉县获得国家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着力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截至年底,全盟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畜牧业生产“七连稳”,牲畜存栏量稳定在万头(只)以上,“两米”“两牛”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式发展,兴安盟大米、小米、牛肉、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兴安盟被命名为全区唯一一个地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转载: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