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拔穷根冲刺脱贫奔小康突泉县贫

六户镇太和村驻村工作队查看养殖情况

编者按:

当前,突泉县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旧屋换新居,让群众变了一种活法;产业连成片,让群众多了一种干法;盘活脚下土地,让群众换了一种赚法。截至年10月,突泉县9个乡镇的个贫困村已经出列80个,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脱贫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6%。今年,剩余66个贫困村将全部出列,脱贫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8%以下,即将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

杜尔基镇红光村:脱贫不褪奋斗色

“我们村建这个厂子,现在看确实挺好,我还能挣到钱,出来心情也好。”在杜尔基镇红光村的扶贫车间内,贫困户张文连正在熟练地剪着线头,折叠着已经加工好的床单被罩。年脱贫的她已经在这儿干了四个月,每个月都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为进一步发挥扶贫车间作用,今年4月,杜尔基镇红光村党组织创新探索出了“村党组织+村级工厂+农户”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和市场经营的方式生产,实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已培训9期余人次,工厂转移就业50人,带动贫困人口8人。

红光村位于突泉县东杜尔基镇西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25人,年红光村实现了人脱贫、村出列。出列后的红光村依然按照力度不减、政策不变的原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虽然脱了贫,但我并没有脱政策,丈夫每年看病吃药的钱依然能够报销,极大地减轻了压力,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红光村村民张文连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红光村不断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房63栋,维修房屋93栋,硬化街道延长米,改造院墙延长米,安装路灯基,并新建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六户镇太和村:入户走访看实效

近日,笔者来到已整村脱贫出列的六户镇太和村,还没到达村部就见到了正在入户回访的太和村驻村工作队。跟随着驻村工作队入户回访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村民丁哲学家。“住院还能报销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国家政策真是好啊。”丁学哲一边迎我们进屋,一边同我们讲起了他家的故事。

丁学哲是太和村土身土长的村民,和妻子两人靠着耕种土地维持生活。可就在年,丁学哲患上了食道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以及不断的住院治疗,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击垮了丁学哲的意志。自丁学哲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大额的住院费得以报销,极大减轻了负担,丁学哲不仅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更是依靠着产业扶贫贷款养起了牛。年11月,丁学哲顺利脱贫了。

在得知自己可以脱贫后,丁学哲满足地说:“还好有驻村工作队及时上门讲解,得知我看病就医的花费能报销后,我终于能安心接受治疗了。”

自今年7月以来,太和村驻村工作队开始回访查看贫困户脱贫后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近况、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情况,并宣传精准扶贫政策,鼓励脱贫户要增强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克服困难,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村出列后,百姓脱贫不脱政策,驻村工作队不走,这也可以让更多百姓可以安心脱贫,积极生活。”太和村驻村第一书记郭云伟说。

永安镇永安村:谋求发展共富裕

永安镇永安村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脱贫载体。着力强化道路、自来水工程、村级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强化村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加强积分争星工作,努力打造“家家讲卫生、户户比洁净”的良好氛围。

在镇党委、政府坚强的领导下,永安村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按照脱贫攻坚的要求,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及时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把关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信息实。全面完成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

近年来,永安村充分发挥致富群体“领头雁”作用。咬定“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实施“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其中:产业扶贫模式共带动71户、人,代种代养模式共带动77户、人,就业增收模式15人。同步全面加强安置点配套建设,后续产业扶持和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无人居住危房,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构建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的教育扶贫补助体系,实现贫困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的健康扶贫模式,实现“一票制”结算,就医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医疗救助得到保障。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年永安村利用厅级帮扶单位内蒙古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注入的万元帮扶资金,以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的方式对永安村食用菌厂进行扩建维修,以促进黑木耳种植产能提高,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水泉镇团结村:凝心聚力再奋进

3年多的时间,45户、96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有些甚至从贫困户变成致富户,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并在年末彻底实现村“出列”。这份靓丽的脱贫“成绩单”,出自水泉镇团结村。

团结村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是曾经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年时全村集体经济基本无收入,村民土地较少,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小麦,种植品种单一,贫困发生率较高,村屯道路泥泞,村民精神状态不佳,贫困人口无发展意愿,属典型的经济特困村。

随着脱贫攻坚嘹亮号角的吹响,年末,团结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紧密团结,通过理思路、定计划、抓党建、引项目、促发展等一系列帮扶措施的开展,将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致富村。“我们村在出列之前,集体经济非常薄弱,通过京蒙扶贫协作资金注入到天兴奶牛做资产收益分红,分红得到的收益正好填补了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一块。”水泉镇团结村党支部副书记关成春介绍说。

“现在脱贫了,家里条件好了,你看我养的这些马,膘肥体壮的,房前屋后我总收拾!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路也好走了、干净了,以前路不好走,到处都是泥。”村民张玉堂由于妻子常年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他只能靠养几只家禽来维持生计,一家人居住的危房一到刮风下雨天总要修修补补。当扶贫政策启动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协调,他家被首批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盖起了新房,还申请到了用于购置大牲畜的小额贴息贷款,年驻村工作队又帮他申请到村保洁员的工作,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达到稳定脱贫不返贫。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年7月随着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积分争星”行动开展以来,团结村村民们不仅能够自觉打扫庭院卫生,并以争当文明致富星为目标,达到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如今,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全村共有水站3处,广播电视、家庭用电实现全覆盖,文化广场建筑面积0平方米,村内路面硬化延长米,院墙建筑延长米,村内路灯37基,村集体经济汇集户、人,发展自养牲畜贫困户95户,户年均效益增收元。

九龙乡长春岭村:出列村的新生活

“我今年种了12垧地,有绿豆、玉米、高粱,预计今年能收入10万多元钱。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年轻人也有干劲。”九龙乡长春岭村李鑫高兴地说。

金灿灿的玉米,火红的高粱,饱满的豆粒……10月份的九龙乡长春岭村,到处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自年突泉县实施土地轮作项目以来,长春岭村积极扩大种植面积,今年共种植0余亩大豆。“每亩耕地补贴元,第一年如果种植大豆额外每亩再补助元。这样我们今年种植的大豆补贴纯收入可达到35万元。”九龙乡长春岭村第一书记庞亮介绍说。

繁忙过后是家的温馨,几只家禽正迈着悠闲的步伐享受着午后的安逸。“现在我们村变化特别大,村里的街道都是柏油路,家家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我们现在家家都是自来水,而且老百姓一分钱都不花,地里现在也都是电机井,是国家给打的,这是我们最满意的。”村民杨俊发一边忙着打扫院落一边同笔者讲着村里这几年的变化。

长春岭村始终把建强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班子成员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始终团结一心助力长春岭村脱贫。驻村工作队队员杨大亮这样告诉我们:“几天前我们帮扶干部入户的时候,发现我们村贫困户史林春他家的孙女用的是铅笔头,工作队员看见之后,回去就买了很多铅笔,让我给带来,虽然是小小的铅笔,但是拉近了我们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之间的距离,也推动了我们的扶贫工作,也让老百姓更加的暖心。”

长春岭村属于年已“出列”的一般贫困村,位于九龙乡南部,现行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贫困发生率8.8%。看着长春岭村百姓自信的笑容,作为第一书记的庞亮满是欣慰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两年我们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也是共同研究,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后经过多方协调,我们长春岭村发展了一个亩的葡萄园。目前我们新进的肉牛是60余头,明年再打算成立个合作社,结合合作养殖的方式把‘牧业再造突泉’这个工程推展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