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审判,草原深处的和谐使者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法院双语巡回审判掠影
在祖国北疆科尔沁草原腹地,有一片红色的土地——兴安盟。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诞生。作为革命老区,兴安盟不仅见证并记录了这里的红色革命历史,更是伴随着新中国一道历经了70载的风雨拼搏,感受了70年的沧桑巨变。
兴安盟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于年8月,为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干警们从纵马在草原上寻找当事人、骑着跨斗摩托走村串屯送达,到现在驾驶着巡回审判车忙碌在草原深处,将法治的阳光播撒在兴安各族人民的心中,兴安盟法院人不断改变庭审模式,在努力彻底打消老百姓“打官司难”固有认识的同时,也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更人性化、更便捷、更清晰易懂的公平正义。
一辆巡回审判车一个庄严的法庭
深秋的科尔沁草原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放眼望去茫茫草原上一群群牛羊悠然漫步,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个个金黄发亮的草垛。
上午9点,在草原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的干警们到达了这个距兴安盟科右中旗法院50多公里的呼格吉勒图嘎查。远远地见到法院的巡回审判车,正在准备越冬草料的牧民巴图就迎了过来。
一个月前的一天清晨,巴图在一片公共草场上放羊,邻屯的乌力吉驾驶着摩托拦在他面前,说这片草场是他们屯的,要将巴图的羊群赶走。二人争执期间,乌力吉又叫来青格勒和莫日根,三人将巴图殴打后,强行把他的只羊赶到了自己的羊群里。巴图马上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但是由于家里有三只刚出生的羊羔离开母羊无法喂养,巴图只得将羊羔送到乌力吉那里。
此后的二十余天里,巴图多次同乌力吉协商都没有结果,只能一纸诉状将乌力吉等三人告上法庭。
科右中旗法院高力板法庭立案受理后,依法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因该案涉及邻屯关系,承办法官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启动了庭前调解程序,走访该案发生的村庄,了解原、被告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原告巴图的羊群情况。起初三被告情绪特别激动,对法官也有抵触心理,但通过双语法官多次走访、耐心讲解法律关系,三被告情绪缓和,同意调解,并同意返还原告只羊。然而此时,原告却以羊膘明显下降为由,拒绝接受羊群。这大大增加了调解工作的难度,调解工作进入了僵持状态。
牧民的羊群因缺乏管理死的死,丢的丢,剩下的也都日渐消瘦,承办法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考虑到目前正处于牧民们起早贪黑存储越冬草料的关键时期,这一次,法院将巡回审判车开到了牧民的牧点上。
很快,在庄严的国徽下,当事双方又坐在了一起。
庭审中,承办法官动之以理,晓知以法,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后,原告同意继续调解,但对于返还和赔偿的数额,双方又起了争执。原告巴图一再坚持三名被告赶走的是只羊,而且那时候的羊膘非常好,可三名被告均不认可原告的观点,还要求原告提供相关证据。
时间已临近中午,承办法官还在耐心地解释说明利害关系,在人情与法理面前,原告巴图的态度终于有了松动,并表示:“他们返还只羊就行,损失就看着给点吧。”最终三名被告同意当天就返还原告只羊,并愿意三天内赔偿原告损失元。
看着双方在调解同意书上签字画押,在场每天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法官们婉拒了巴图留下大家吃午饭的邀请,整理好巡回审判的器材,开往了下一个村屯。
一句熟悉的母语一缕化冰的暖意
八月的一天,居住在科右前旗公主陵牧场的占国峰一家,收到了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心的一家人打算为女儿举办升学宴,考虑到自家的只绵羊无人管理,于是他找到了临镇的老牧民王某到自己家中帮助放养羊群,双方约定共放两天羊,每天元劳务费。
王某接管羊群后,便赶着羊群到村西的山沟里放牧,谁知当天中午,大批羊就出现了中毒现象,尽管经过大家的全力抢救,还是有11只适龄母羊被毒死了。
原来,王某放牧的地点,有一处数年来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和废弃农药化肥都会向这里倾倒,此次中毒的羊群就是误食了玉米种衣剂致死的。当地派出所调处未果后,占国峰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某赔偿其损失款元。
科右前旗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承办法官深入了解案情,前往现场勘查,由于双方当事人均是蒙古族牧民,此时正值农忙时节,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法官们将巡回审判车开到了当事人的蒙古包。
蒙古包前法徽高悬。法官对双方展开释法析理的调解工作,从相邻便利、换位思考、互换利弊等角度出发,希望双方当事人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但王某辩称原告并没有对自己明确放牧的范围,而且自己是外地人,不可能想到在这里放牧会有危险,所以不愿承担全部损失的赔偿。而原告也坚称,自已雇佣了王某放牧羊群,王某就应该尽到对羊群的管护义务。
尽管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法官还是在双方的对话中嗅到了他们愿意和解的气息,法官用流利的蒙语与双方话邻居情,谈朋友义,分享儿女成才的喜悦,分担遭遇意外的忧虑,瞬间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缓和了现场紧张的气氛。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原告从被告的家庭实际情况出发降低诉请,将赔偿金额降到了元,而被告也当庭承诺愿意悉数给付原告赔偿款。双方当场签下了民事调解书,握手言和。
一路跋山涉水一颗为民初心
“谁家都有可能遇到沟沟坎坎,这次他遇到坎了,你看怎么办?”在突泉县宝石镇宝山村村民王某家的炕头上,法官正耐心地对原告张某说明王某目前的实际情况,听着法官推心置腹的调解,看着被告王某卧床不起的样子,张某终于表示理解王某的处境,并答应同意王某分期付款,二人最终达成了和解。
坐落在突泉县最北端的宝石镇,道路崎岖失修,交通极其不便,路遇河道破损就只能弃车步行。
国庆节前夕,突泉县法院的巡回审判团队就把国徽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摆在河道中的小石墩,步行来到了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家中,在炕头上完成了一次庭审。
被告王某是村里的低保户,家庭比较困难。几年来,他曾先后六次向原告张某借款合计6元,双方约定月利率1.5%,但这几笔借款到期后,王某均未按时偿还。年6月30日,二人重新结算,最终王某向张某出具了元的借据一份,还承诺尽快还清。此后张某又多次向王某催要该借款,但王某却一直表示无力偿还。无奈之下,张某只得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履行偿还义务。
该案受理后,承办法官马上开始了解当事人双方情况,当法官向被告王某送达法律文书时,得知了王某已经因病导致行动不便,无法到法庭参加庭审的情况。考虑到王某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最后决定采用巡回审判的方式,将开庭地点定在了王某家中。
在王某的家中,一张紧挨着炕边的小饭桌前,审判人员同原、被告围坐在一起,一场特殊的庭审就这样开始了。在庭前调解过程中,被告王某多次表示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没有任何异议,但现在由于自己生病,过几天还要到城里去做手术,光手术费用就要10多万,虽然自己也不想赖账,但目前自己真的无力偿还该借款。听到王某自述的家庭情况和病情,原告的思想有了动摇,法官看到这一情况,马上开始了耐心的调解,最后双方在法庭的调解下各让了一步,被告王某得以分期还款,可以攒下现在的积蓄去看病做手术,原告张某得到了被告的承诺,和法院出具的调解书,悬在半空的心也落了地。
这几起案件就是兴安盟法院巡回审判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彻底解决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难题,兴安盟两级院自年初便开始尝试将便携式科技法庭融入到巡回审判工作中来,把信息化技术转化成体现“为民、便民、利民、护民”司法服务理念的有效方式,真正实现从“坐堂问案”到“送法上门”,使得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有更多的获得感。
作者:吴琼刘畅
摄影:徐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