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10.html
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县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
正式退出贫困旗县序列至今
已经过去一年半
现在的突泉又是什么新模样?
乘着乡村振兴的风
记者走进突泉
探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
历时8年打造的“突泉气象扶贫模式”
如何变成“突泉气象乡村振兴模式”?
牢牢牵住牛鼻子
做大做强米粒子
晚秋时节,太平乡白庙子村金柱家庭农场边,堆满了收割好的玉米、高粱等作物。田间层层叠叠的金黄随风摆动,稻谷、玉米竞相弯腰。家庭农场负责人高金柱走进玉米地深处,随手掰下一根玉米,向记者展示颗颗饱满的玉米粒。这样的好成色,可离不开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帮助!前段时间,当地持续低温阴雨,根据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监测数据,气象部门预计玉米发生大斑病的可能性较高,便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收到信息的高金柱及时喷洒农药,不但没损失,亩产还增加了上百斤。像这样的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全县共有9个,其中8个由中国气象局帮扶安装。有了它们,蔬果生长环境好不好,农户心里有数了,就能防在前头。突泉是全国玉米大县,也是超级产粮大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粮食20亿斤以上。仓禀愈发充实,气候优势功不可没——地处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寒地水稻黄金带,雨热同季,降水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优质稻米的生长发育,产出的稻米独具风味。“金柱小米”“金柱大米”从这里诞生。“中国气象局职工吃的都是我家的大米。”高金柱骄傲地说,“我们还跟北京房山区的一家超市合作,很快就能进入北京市场了!”金柱大米。高金柱摄
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充足的耕地和劳动力。在突泉,不少地方往往只有“弱劳力”“半劳力”,为此,灵活多变的“庭院经济”应运而生。庭院经济,就是以自家庭院为基地,“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庭院经济模式多样,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易于适应市场变化,能合理利用闲散、老弱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目前,突泉共有庭院经济经营户户,户均庭院面积在平方米以上。得了好还想更好,人就要往高处走!太平乡五三村67岁的王金霞蹲在地头,拔着今年的“第三收”——小葱。脱贫后,她继续在自家庭院里经营“二茬(4月、7月)三收(蒜薹、蒜头、白菜/小葱)”的庭院经济,现在一亩收入上万元。“一亩园顶得上十亩田了。”王金霞乐呵呵道。自年起,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将王金霞的庭院作为试点,开展突泉紫皮蒜分期播种试验。中国气象局驻五三村第一书记张小培表示,气候条件在提升五三村紫皮蒜经济价值和产量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紫皮蒜将有机会成为“中国气候好产品”。除种植外,庭院经济还涉及养殖。以六户镇先锋村为例,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都在庭院养牛。但庭院养牛属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从长远看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绿色转型需要。六户镇先锋村李来友正在喂牛。吴卉摄对此,中国气象局挂职干部,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臧海佳提出,要改善庭院养牛结构,加快推进人蓄分离养殖场所建设,大力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加大养殖基地增量建设,打造规模性公共区域产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变绿水青山“颜值”为金山银山“价值”走进双兴小流域,一眼望见的便是瑟瑟秋景里藏着的绿意——初长成的樟子松正在守护这片土地。两年前,这里还经不起雨水冲刷,下了中雨或更大的雨,水土流失会格外严重,甚至出现土地沙化的情况。六户镇双河村亩耕地深受其害。从年开始,突泉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71条沟壑,种植50平方公里植被,土地恢复了,山鸡野兔也多了起来。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包立卫说,现在遇到暴雨,咱这儿的土地也没事儿!气候环境恶劣是导致贫困(再)发生的诸多因素中最难治理的因素之一。因此,恢复生态、绿化土地,进而改善生态气候环境,才能有力支撑可持续发展。在杨斌的千亩果园里,有余亩南果梨、苹果梨、桃李等果树经济林,还有余亩樟子松、文冠果、山杏等乔灌木生态林。很难想象,13年前,这里还是荆棘丛生、碎石遍地的荒山。那时候,听说南果梨在辽宁鞍山长得很好,杨斌灵机一动:“这里和鞍山的气候条件差不多,是不是也能种?”于是,他开始摸索研究天气、土地等要素,尝试育果。而今,荒山成了“花果山”,杨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引得不少人来“取经”。科学利用气候资源,杨斌品到了好处:这里的温差使得果儿更甜,我觉得味道比鞍山的还好呢!他还打算在林下种草药等,让这片林子遍地“生金”。夕阳西下的杨斌果林。吴卉摄笑起来的杨晓斌。吴卉摄“种下一棵树”仅是发展绿水青山的第一步。突泉县委书记张双城指出,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民优势,把绿水青山的“颜值”变成金山银山的“价值”。而臧海佳等人正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接,“打算引进发展庭院经济的新品种,在稳定经济收入的同时,逐步发展乡村旅游。”相信不远的未来这样勃勃生机的突泉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傍晚回程路上的突泉晚霞。吴卉摄
记者手记来突泉之前,“乡村振兴”对我来说还只是个概念。直到走进突泉,遇到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这个词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
他们皮肤粗糙皲裂,谈起未来嘴角都带着笑意。太平乡五三村的王金霞已近古稀,但渴望继续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让钱包“鼓起来”;六户镇先锋村“牛倌”李来友信心满满,计划着扩大养牛规模,形成自产自销链条;和胜村张明心里被种树这件事儿装得满满的,他想让这里的小树苗走向更远的地方……
他们目光长远、充满勇气和毅力。突泉县农科局良种场党支部书记徐彬年开始治山,以自产自销的方式投资近万元,把曾经尘土飞扬的荒山变成飘香的“花果园”;六户镇先锋村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斌历时13载整治荒山,投入百万元打造“花果山”;护林员汤凤文、李奎凤夫妻俩19年如一日守护老头山,早上5点出门,晚上8点返家,每天伴着日光走遍3.14万公顷,负责的林区从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也未出现过偷砍盗伐、乱占林地的现象……
大步向前,不仅要走得远,还要走得准。带着乡亲们往前走的帮扶干部责任重大。
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臧海佳,是中国气象局到突泉挂职帮扶的第五任县级干部。此前曾有8名优秀气象干部来到这里发挥“头雁效应”,交出高质量脱贫成绩单。
如今,臧海佳首要任务是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壮大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育更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带头人至关重要。
这样的人才已有不少,但还需要更多。比如全国种粮大户高金柱在各方支持下成立兴安盟农牧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突泉县新型农民农业田间学校等,为农牧民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去年,金柱家庭农场共开办43期培训班,培训了两万人。
黑土地滋养着这些人,而这些人赶上乡村振兴的好时候,也铆足劲儿要过更好的日子,要让这片土地更美好。
汤凤文(前排中)与记者们在山上合影。李洋摄
记者正在采访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包立卫。李洋摄
老头山日挂树梢。吴卉摄
推荐阅读
在英雄戍守的喀喇昆仑,如何战胜恶劣气象环境?
是他们,让西部边防飘来一朵智慧的“云”
我是气象兵!无惧高寒缺氧,踏冰卧雪守国门!
-17°C,破冰!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吴卉
编辑:吴卉谷星月张格苗
图片:吴卉李洋高金柱
视频:刘倩吴卉
审核:段昊书张格苗
广告投放及商业合作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