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兴安8月13日消息(记者田凤元见习记者李春雪通讯员陶芊)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秋后一伏”,对农民和农业来说很是宝贵。记者来到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远望过去,田间的玉米翠绿如毯。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央广网发陶芊摄)记者环顾四周,试图发现“智能”体现在哪里?五三村村民陈德柱走上前向记者介绍,他正在使用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小程序查看土壤墒情。“在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内,我们家种植了20亩玉米。自从有了这个小程序,我随时都能看到土壤墒情,旱了涝了都有提示,需要浇多少水、浇多长时间也有显示,解决了以前过量灌溉、估摸灌溉的问题。”陈德柱利用智慧软件查看土壤墒情(央广网发曾志刚摄)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贯穿玉米播种到收获全过程。“我们将土壤湿度格点数据、智能网格预报数据与节水灌溉指标结合应用,构建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结合农户机井每小时出水量等参数,实现基于位置的土壤墒情实况信息、灌溉时间和灌溉时长服务产品的智能推送。”突泉县气象局局长高家宝介绍,该技术可以准确跟踪干旱发生发展动态,降低不适宜土壤湿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不利影响。无人机在田间进行统防统治(央广网发曾志刚摄)年7月,在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在突泉县建成。作为核心的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技术,已落地转化为有效的服务模式,打通了农业气象服务到地头的“最后一百米”。智能节水灌溉服务模式可以大大减少农户劳动工作量,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开采,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数据显示,示范区内可节水约59%、节肥约43.75%、节药约29%、节电约38%,实现降本增产,耕地保苗株,粮食亩产公斤以上。此外,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还在示范区布设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作物长势自动观测仪,并将数据接入节水灌溉手机终端,实现气温、株高、植被指数等综合观测数据的实时展示,更好地帮助农户及时了解田间小气候。在中国气象局的帮扶下,突泉县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全盟首个乡级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密植+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黑科技”,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率,实现每亩产量提高8%以上,亩均增收达元。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
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