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图为67岁的敖特根其其格与制作蒙古族刺绣的同行和学员们一同“切磋技艺”。 包宝音德力格尔 摄中新网兴安盟10月15日电题:内蒙古昔日“最穷地”的振兴故事:日常“小事”撑起特色“大产业”作者张玮赵殿威武跟兄种一亩水稻、养一头牛、植一棵果树、绣一朵萨日朗花……深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在曾经被称为“最穷之地”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民众以“日常小事”支撑起他们走向富裕的特色“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故事里当上了主人公。图为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双金嘎查的万亩水稻田进入集中收割期。 赵殿威摄水稻变“金稻”:好吃又好看“以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如今种上水稻,亩产突破公斤,村民们的年收入也能论十万计啦!”15日,科右中旗耐盐碱水稻田里,王奇忙着多亩耐盐碱水稻的丰收,现在,他已经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了。这几日,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双金嘎查的万亩水稻田进入集中收割期,金光灿烂的稻田在秋风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当地农民刘长龙驾驶着收割机熟稔操作,“我家种了多亩水稻,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双金嘎查党支部书记韩玉亭介绍,双金嘎查共有农牧民户,其中水稻种户有户,每户种植面积达多亩,平均亩产1斤左右,户均收入8万余元。记者了解到,科右中旗杜尔基镇现有种植水稻面积5万亩,覆盖8个嘎查、余户农牧民。预计今年杜尔基镇水稻总产量可达5万斤,产值余万元。如今“兴安盟大米”已经享誉内外,除了好吃,还很好看。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稻田公园里,3D彩稻景观画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风景,吸引着游客拍照留影。水稻景观、稻田养殖、认养农业等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实现着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图为兴安盟沙果迎丰收。 科右前旗委宣传部供图“扶贫牛”变“致富牛”:牵牛鼻子过“牛”日子“牛存栏能有10头了,现在咱也过上了‘牛’日子!”突泉县永安镇新力村脱贫户胡忠义美滋滋地向记者炫耀着。年之前,胡忠义老两口穷得叮当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村里走路都不敢抬头。”年,胡忠义老两口用扶贫奖补资金和“牧业再造突泉”贷款,先后购买了4头安格斯基础母牛。今年年初到现在,他家又新添了5头小牛犊。“这几年,我家陆续卖了7头小牛犊,增收了7万多元。”目前,兴安盟共有3.4万户农民养殖肉牛,人均年增收元;全盟肉牛、奶牛养殖总规模超过万头,通过构建肉牛、奶牛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值.7亿元。果园变田园:采摘刷新销量科尔沁镇的苹果园里,苹果散发着阵阵清香,王洪广又迎来一年中的林果丰收季。王洪广告诉记者:“去年苹果产量非常好,销量又很旺,1斤苹果采摘价格在10元以上,苹果没有走进市场就在园内销售一空,单售卖苹果的年收入达10万余元。”林果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王洪广收入翻番,更让当地的农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机会。村民高永贵就是受益者之一,前年他以每亩元的价格把20亩耕地流转给了科右前旗洪广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出去,这一年我能在合作社打工7个月,闲暇时间还能打理家务。”高永贵说,以前1亩地玉米不算成本最多收入余元,如今在合作社没有投入成本就能拿到元,旱涝保收。据了解,科尔沁镇林果栽植面积达2.5万亩,主要果种为苹果和沙果,全镇林果业年收入达万元。主妇变“绣娘”:指尖牵出致富画乌兰毛都苏木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每天都会有20多名“绣娘”汇聚在这里,她们飞针走线,指尖诞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年龄最大的“绣娘”已经70多岁,坐在家里就能实现增收,年收入最多的能达到多元,最少的也有多元。目前,合作社汇集了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农牧民2多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0多人制作蒙古民族传统刺绣服装、手工艺品。如今的兴安盟沐浴着时代新风,畅想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不仅让农牧民生活更健康,也让村庄美了“颜值”,提升了“气质”。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称,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