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恢宏厚重,“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列成章,内容丰富,成为百姓格外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程、必经之路。身处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气象局局长姚春景正带领干部职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乡、村创建;开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精细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同时,将加快推进滑县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预警先导性作用,以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扩种大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黑龙江作为我国优质大豆主产区,目前已开展冷涡型大豆低温冷害指标及气候变化下大豆种植北界研究,确定了大豆安全生产北界,为“稳粮扩豆”提供重要支撑。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平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提升大豆品质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开展大豆品质气象条件指标研究和冷涡型大豆低温冷害风险评估预测,不断提升大豆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水平。”
为切实做好乡村发展气象服务保障,提升现代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福建省建宁县气象局局长阮兆兰表示,将积极发挥气象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水稻制种气象提升改造项目建设,优化完善水稻制种监测站网和数据传输系统,研发水稻制种气象保障平台,通过已建成的全省首个水稻制种气象服务站和水稻制种智能气象站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为建宁制种基地提供针对性、精细化气象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创建的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累计研发产品上百种。地处山东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业务骨干李楠表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是开展设施作物全生命周期长势监测评估、智能预报预警等业务服务的方向。“我们将以信息化助推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以达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的建设目标。”
定点帮扶再发力,乡村振兴开新篇。今年,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县——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引进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建设“气象+高标准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用科技手段取得了节水增效增收、改善土壤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等多重效益。“这是气象科技助农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将继续履行好挂职帮扶职责,落实好中国气象局部署的‘风云平安行动’‘卫星慧眼行动’‘守护丰产行动’‘气候赋能行动’四大行动,通过行业、科技、品牌等帮扶手段,推进定点帮扶工作‘提位晋级’。”中国气象局挂职干部,突泉县委常委、副县长臧海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立业之本,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裴顺强表示,将继续履行好职责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对标精细服务,聚焦气象影响和风险,细化具体落实举措,全面融入“十大应用服务场景”,组织开展需求追踪行动、精准滴灌行动、“气象+”攻关行动、固本强基行动、效益评价行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上海市气象局深耕健康气象新领域,探索开展“健康风险预测+医生干预+效果评价”闭合式健康气象服务,慢阻肺、感冒、儿童哮喘、中暑等疾病气象风医院、学校和社区落地,惠及广大民众。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主任许建明表示,将持续深耕环境气象、健康气象关键技术,提升超大城市慢性病、传染病健康风险管理以及长三角区域减污降碳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浙江既是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安吉县气象局把擦亮生态招牌作为日常工作的出发点,为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提供气象保障。“我们将进一步狠抓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围绕安吉白茶创新茶叶气象服务机制,开辟气象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渠道,让安吉生态环境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县气象局副局长李义说。
在湖北省襄阳市,市气象局建设“一网统管”气象预知系统,打造“气象插件”,“农业气象”“天气快报”“气象预警”被纳入政府政务
霜降至,我国北方多地筹划启动供暖。在北京,多年来精细化供暖气象服务深入千家万户,有针对性的交通气象服务保障道路安全通畅,气象现代化成果融入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行业,气象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行业科科长金晨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做好热、电、气等传统能源气象服务保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增强气象服务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为风力、光伏新能源利用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谷星月刘倩(吴卉、矫玲玲、申健、陈献朝、赵宁、李琳琳、王瑾、叶芳璐、张晓晨、宋江毅、高迅芝、孟慧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亭喃吴卉王素琴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