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赉特旗北八乡立下愚公志穷乡换新颜

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26/6126358.html

原标题:“北八乡”:立下愚公志穷乡换新颜

 

 

贫困户靠产业脱贫致富。

神山余脉别样美。

神山群峰秀。

脱贫后的“北八乡”。

●扎赉特旗贫困人口从最多时的14.2万人减少到年底的人

●贫困发生率由42.4%降至0.%

●年实现减贫人

●年4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扎赉特旗退出国贫旗县序列

神山脚下,勤劳质朴的扎旗人已经摘掉了“穷帽子”;绰尔河畔,脱贫后的贫困户精神抖擞迎接新生活。一支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俯首甘为孺子牛,为老百姓的小康生活奔波劳碌;一批批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立足实际,发挥作用,为贫困户铺垫脱贫新路……

时光如绰尔河水涓涓流淌,承载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每一个记忆,时间站在了年的大门前。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紧盯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决战决胜、一往无前。

产业发展——推陈出新

扎旗在历史上以牧业为主,到清光绪二十八年(年)放垦后,农业开始逐渐发展。扎旗的“北八乡”,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是指扎旗西北部8个地处偏远的苏木乡镇(场):阿尔本格勒镇、巴达尔胡镇、巴彦乌兰苏木、胡尔勒镇、宝力根花苏木、阿拉达尔吐苏木、种畜场和绰勒镇,老少边穷是这里的写照。其中,绰勒镇于年整体并入音德尔镇。

“北八乡”群众在历史上逐水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定居农耕时间仅有40余年。“北八乡”属浅山丘陵地区,气温低、日照短,降雨少且不均,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在这些地理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北八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保守、发展观念滞后。在改革开放初期,“北八乡”贫困面积大、经济基础差且欠账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滞后,加上生产方式传统单一,农业上“靠天吃饭”、牧业上“原始粗放”,职业技能和实用技能缺乏,交通、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信息闭塞等等一系列的发展制约因素,给“北八乡”群众改变自身现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也影响着当地社会发展进程。如何脱贫?如何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为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难题,扎旗在全区率先实施了“菜单式”精准到户产业扶贫。他们通过“政府备菜、群众点菜、联合做菜、考核评菜”程序,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因户施策实施了24大类、47小类产业,积极推动到户扶贫产业农牧结合、农工结合、农贸结合,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两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打造“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立体扶贫产业。自年以来,扎旗紧扣中央、内蒙古自治区、盟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7亿元,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施“菜单式”到户产业扶贫,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产业扶贫覆盖率达到了%,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布局,产业扶贫增收效果凸显。

记者走进阿拉达尔吐苏木哈日乌拉嘎查贫困户王玉梅家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多头西门塔尔牛在牛圈内悠闲地吃着草,场景特别壮观。很难想象,三年前王玉梅和丈夫包刚全还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日子。年,王玉梅享受到异地搬迁政策,搬入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同年,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到户,第一只扶贫牛进了王玉梅家的院子。两年多的时间里,王玉梅家分三次享受产业扶贫政策,先后分到6头西门塔尔牛,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15头母牛了。像王玉梅这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哈日乌拉嘎查的牛多了,衍生而来的托养产业也让贫困户多了一份收入。王玉梅圈里的多头牛,基本都是邻居托养的,每头牛托养一夏天可以赚元,这份收入让王玉梅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对于贫困户来说,牛羊入户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贫困户大多数都有养殖经验,他们的祖辈一直靠养殖牛羊维持生计。但传统的养殖技术已经不符合现代养殖业发展的要求,过去粗犷的养殖理念很难保证成活率。为了改变贫困户的养殖观念,扶贫工作队先后联系相关部门组织技能培训,并提供上门的技术指导。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很多贫困户从原来的“半吊子”变成了“土专家”。“以前穷的时候,村里的老百姓都躲着走。现在每期养羊培训班我都没有落下,家里羊的品种全部改良成最好的,个个膘肥体壮,不仅能卖个好价钱,就连成活率也提高了三成。周围村民总上门向我请教养羊的问题,一下子感觉自己变成有用的人了。”哈日乌拉嘎查村民陈海提到自己的养羊经历倍感自豪,脱贫的同时也变成了村里的养殖明白人。

生活环境——破旧立新

脱贫后的“北八乡”,变化最大的就是村民的生活环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状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新村景。几年来,扎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何落实到位、深度贫困难题怎样攻破这两大难点、重点,落细攻坚点位,集中优势兵力打响“歼灭战”。在医疗保障方面,扎旗财政全额补贴为全部贫困人口缴纳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线。大力实施危房清零销号行动,制定出台全旗危土房改造维修政策措施,对全旗危土房情况进行核查“回头看”,针对“四类人群”和一般户分类明确改造、维修等政策措施,全面保障住房安全。年以来,新建改造贫困户住房户、其他农户住房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户,全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落实政策兜底措施,教育、生活救助扶贫覆盖所有符合政策人口,将名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和五保,占贫困人口的42.5%。全面完善交通、供电、供水和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加快了深度贫困和偏远村屯建设,有效补齐了脱贫攻坚短板。

走在音德尔镇阿拉坦花嘎查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微风拂面之时闻到泥土的清新和花香。蓝白相间带有蒙古族元素的院墙与整个村子融为一体。幼儿园、卫生室、广场、路灯……以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设施现在就建在了家门口。“从前特别羡慕嫁到泰来县的姐姐,不仅有大房子住,而且农村建设得和小城市一样。那时候我是姐姐的穷亲戚,年盖房子的时候向姐姐借了1万元钱,当时没有产业拖底,什么时候还心里没底,姐姐说不用还了。哪曾想,这几年我家的牛赚钱啦,欠的钱都还上了。姐姐看了我家新盖的房子,说我们嘎查环境太好了!”记者从阿拉坦花嘎查蔡铁柱的话语里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从路通后,贫困户家的脱贫产业有了销路,外面的人上门求购,小商贩进来收购牛羊、粮食的频率也比之前高了。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建设得根本分不出哪里是城哪里是村。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巴彦乌兰苏木巴彦塔拉嘎查是绰尔河旁边的一座小村庄,绰尔河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弯,河边居住的76岁老人米满库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发展。米满库老人带领记者参观了他30多年来住的三代老房子。听着米满库老人的介绍,时间仿佛一下退回到了年。

米满库在年来到巴彦塔拉嘎查工作,当时和3个好朋友用塑料布搭了一间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住在塑料布里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们便在“几”字弯旁找了一块土坡,4个人互相帮助,挖了4间地窨子,4个好友变成了邻居,他们的生活就从这里起步了。那时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很窄的路,骑自行车都无法通过,他们进出全靠走。当时不仅路不通,教学条件也差,当地的老百姓只能把孩子送到呼伦贝尔盟去上学。米满库的孩子因为贫困,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当时穷到什么地步,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信。那时候为了给家人买粮食,我要步行30里路。因为路太窄,粮食都是靠人力背回来的。没有人烟、缺衣少粮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说到这里,米满库的眼角泛起了泪光。

日子虽苦,但是米满库一家还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米满库靠多年的积攒,用石头和泥土在地窨子旁边盖起了自己的第二套住宅。东西两间房的结构让当时的米满库感到了大大的满足。年巴彦塔拉嘎查通上了电,家里告别了煤油灯的日子,电灯不仅给米满库老人带来了光明,更带来了致富的信息。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米满库的生活是一天一个样,米满库终于住上了新建的砖瓦房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富裕了,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以前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如今需要的是享受生活。米满库向记者展示他手机上下载的购物APP,大到家电小到生活用品,米满库已经在手机上购买了近千件商品,把家装扮的有“内涵”。米满库的手机同时也是一台遥控器,轻轻一点,电视开机、音响启动,伴随着旋律,米满库吹起了口琴。

在巴彦塔拉嘎查,所有的贫困户都摆脱了贫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生活。扎旗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坚持“智志”双扶,深入开展了“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地成立由“乡村名嘴”“屯不错”等组成的文艺宣传小分队、政策宣讲小分队,推动了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树立了自主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与此同时,扎旗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整体规划了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教学阶段学校的教育园区。医院老年病房楼,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系列的举措让贫困户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变。

时光如白驹过隙。经过40年艰辛奋斗,昔日“一条小马路,一个喇叭响全城”,砖瓦房屈指可数,交通工具是马车,农村牧区不通水电路的窘困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座座齐整气派的砖瓦房,一盏盏暖心温馨的明亮灯火……旧貌换新颜。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普及每个家庭,30%农户购买了小汽车,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5万人。在新型经济主体的带动下,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组织化、市场化不断提升,每年超过0户的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嘎查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零的突破,最高的超过了30万元,党组织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持续增强。“北八乡”的老百姓终于摘掉了“穷帽子”,几代人的愿望如今全都实现了。(记者秀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