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生大健康为幸福生活加码

一架救援直升机搭载着一个出生3天生命垂危的婴儿,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停机坪平稳降落,婴儿得到救治;

医院超声医学科远程实时指导下,一例甲状腺结节患医院顺利完成了诊断;

通过互联网问诊平台,家住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患者在线与大城市的知名专家交流病情;

手机下单,卧病在床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婴幼儿和产妇,在家中就能享受专业护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健康内蒙古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健康环境,为百姓健康升级、幸福生活“加码”。

高水平医疗服务覆盖更广人群

人均预期寿命由年的74.44岁提高到年的77.56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年的20.14/10万、6.37‰下降到了年的9.92/10万、3.13‰。这一综合反映国民健康水平指标的变化,表明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正在显著提高。

疫情期间,内蒙古一例新冠肺炎确医院成功产下一名女婴,孩子生下来就是“密接”,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一例岁的确诊老人得到救治康复出院,正在家中颐养天年……

能够让疫下“新生”、百岁老人痊愈,是内蒙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

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个,医院个,农村牧区卫生院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妇幼卫生机构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4个。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6.7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3.4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2.1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4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8.4万人,注册护士8.9万人。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3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万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医疗健康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老一小,家中两宝”。服务好一老一小,也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呼和浩特市86岁的李大爷一大早便在家中实现了床旁上门护理。

清明刚过,乍暖还寒。赤峰市的产妇赵女士在家中进行了新生儿足底血采集。

卧病在床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不便出门的婴幼儿和产妇,需要专业护理操作时,手机下单、护士上门,不仅让“互联网+护理”的红利“变现”,也为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婴幼儿照护和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样板。

如果说“互联网+护理”开创了卫生领域的发展新模式,那么“医生+机器人”则开启了卫生领域的新时代。

放眼全区,内科领域:人工智能、3D打印、靶向治疗等新的技术陆续进入临床;外科领域:“达芬奇”手术,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推动医疗技术水平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从打赢一场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从先进医疗技术到贴心护理、慢病保健……从“一老”到“一小”,生命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皆有“医”靠,尽得护佑,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如阳光般普照。

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时光回退至年,正在上海参加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时任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尹赤林兴奋难掩:“这次大会上,俄罗斯、丹麦等几十个国家的代表都对我们的小药箱交口称赞,并表示要学习经验、加以应用。”

他的兴奋源自一只承载着内蒙古牧民大健康的小药箱,在世界舞台上引起重视,更大的原因是,中国内蒙古的医改“强基层”项目被中外专家广泛认可,小药箱及它所连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惠及的人群可能比想象到的还更为广泛。

为有效解决偏远地区、边境牧区群众看病就医和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难的问题,早在年,内蒙古以“小药箱”工程为抓手,建设以苏木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固定的嘎查村卫生室、小药箱与流动的卫生服务站相结合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牧区卫生服务条件,解决了缺医少药地区农牧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发放小药箱近8万个,建立流动卫生服务站个,覆盖全区11个盟市个嘎查村,覆盖人口近万。

兴安盟突泉县69岁的刘玉琴患有糖尿病,以前看病要由家人陪着去80医院,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两天,如今她步行十几分钟到村卫生室就能接受“本土名医”的治疗。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让村民“小病不出村”。

巴彦淖尔市的放羊老汉郝占武(化名)赶上了天价救命药降价的时代。

郝占武为胃癌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以前一瓶要两万五,一年就要三十四万,根本不敢用。现在降到多,医保还能报75%,一年下来大概花费两三万,基本可以负担,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啊!”郝占武说。

一个个缩影反映着在解决民生痛点的系列变革中,内蒙古医改在深水区里不断探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63医院的薪酬制度改革,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自治区先后有5个盟市(旗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医院改革成效明显地方”,并受到表彰。

——27医院医院,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落地见效。

——包头、乌海、赤峰城市医疗集团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武川县等2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呼之欲出。

——健康扶贫“清零达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覆盖。

中蒙医药传承创新“药香”致远

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绿色内蒙古中医药(蒙医药)展区”前人头攒动。

从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到丸散成药,从医药器具到医药书籍,从传统疗法的白玉雕塑模拟人到国家和自治区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全面展现中医药(蒙医药)文化、内蒙古自治区中药(蒙药)资源的丰富底蕴与现状。

内蒙古中医药(蒙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更加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通过审议,自治区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制定《振兴中医药(蒙医药)行动推进方案》,实施振兴中医药(蒙医药)10项重点任务,将中(蒙)医药振兴行动纳入健康内蒙古行动实施方案……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将中蒙医药振兴从纸上落到地上。

年岁末,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成立,迈出了全区建立健全中医药(蒙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新步伐,开启了全区加快推进中医药(蒙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中蒙医药基础、临床应用研究,重大疾病、突发传染病防治科研攻关……系列工作铺陈开来。

“中医药(蒙医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萨仁其木格说。

手握金钥匙,打开新蓝海。

截至年末,内蒙古制定了中医药(蒙医药)传统知识和古籍文献保护项目方案,完成17项中药材(蒙药材)地方标准研究,建成了自治区中(蒙)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

3所自治区级中医(蒙医)医院启动运行。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

3个盟市引入国家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3所中医(蒙医)医院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储备库,6所中医(蒙医)医院纳入医院建设项目。

建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药(蒙医药)应急医疗队,65家中医(蒙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98家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家建成应急储备库。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蒙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蒙)医药治疗率达到99%!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如今,中(蒙)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飘香致远。

……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新时代,自治区将认真贯彻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在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快推进健康内蒙古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努力做好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绘就“健康中国”美好蓝图内蒙古画卷。(记者王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