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
《人民日报》刊发了
《内蒙古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
绰尔河畔水稻丰奏响脱贫致富曲》
文章从土地集约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办扶贫车间等方面
来展现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
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
脱贫模式,
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寒冬时节,内蒙古东北部,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冰封后的绰尔河蜿蜒曲折,如一条银色玉带绕村而行。五家子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当选伊始,人均年收入不足元,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地里种的只有玉米,集体经济较弱,欠下不少外债……可谈起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却咋都说不够:“自从咱们村改种水稻,一年多收入好几万元哩”;“合作社统一经营、集约化管理,这大米、杂粮准能再卖个好价钱”;“扶贫车间活儿不多也不累,我这把老身子骨也能干得来,还能挣不少补贴家用呢”……近年来,五家子村通过推动土地集约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办扶贫车间,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带领村民们奏响一首脱贫致富曲。调整产业路水稻来增收55岁的村民孙长征,家住村里的六家子屯,种地多亩。“别看面积不少,净是石头包、鹅卵石的旱地,种玉米靠天吃饭不打粮,产量不到好地的一半。”回忆前些年的日子,孙长征不禁摇头,“每亩地一年才挣元,一年不到2万元,全家四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种植结构单一,产量还低,忙活一年也没啥收入,刘利有意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得换个思路发展产业,可选什么产业好呢?刘利有将目光投向了邻省黑龙江,当地村镇的水稻产量高、收益好。而五家子村水资源丰富、几十年前也曾短暂种植过水稻。经过实地学习以及旗农科局指导,村党支部最终决定发展水稻种植产业。“种了几十年的玉米,现在改种水稻,投入大还累人,又是基建改造,又是机器设备,咱这一没资金,二不懂技术,能成吗?”孙长征和不少村民都心存疑虑。图为五家子村大规模种植的水稻。没资金,旗里送来好政策。年底,为发展水稻产业旗里推出政策,旱地改水田每亩地补贴元,村民只需每亩自筹几十元。缺技术,村里协调技术人员上门讲课。“旗农科局的老师一年到村里技术指导好多回,还组织我们到盟里参加新型农民培训,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孙长征说。同时,村党支部召开数次村民大会,党员和村民代表齐聚一堂,讲政策、算细账、做工作,村里协调担保贷款,整合机械设备,最终各家都愿意拿出部分土地进行试种。孙长征拿出60多亩地进行改造,村里协调贷款五六万元,铲车推、做池梗,打基井抽水、建育苗大棚,水泵、插秧机更不能少。“花费这么多,要是赔了可咋整?”老孙心里犯了嘀咕。年3月,曾经的旱地改造完毕,老孙开始精选品种、大棚育苗,忙活到5月中旬,又是插秧、补苗、捞草……“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能致富,再累都值得。”图为五家子村收获水稻。老天不负苦心人,秋收时水稻不仅产量高、品质还好,一亩地净收入六七百元,老孙当年就挣了六七万元。“水稻的收入可观,看到老孙尝了甜头,村民都主动要求改水田。”刘利有笑着告诉记者。年底,六家子屯的亩旱地全部改造为井灌水田。今年3月,依托国家项目支持,井灌水田再次改造为自流灌水田,节省水电成本的同时,亩产提高至少斤。如今,通过大面积种植水稻,村民们收入翻了近两番。“贷款还清了,还养了10头牛,年收入稳定在八九万元,明年再改良水稻品种,产量、价格能更上一层楼,日子越过越红火喽。”孙长征脸上满是喜悦。“发展水稻产业的同时,我们还规模化种植大豆、玉米等,使产业种植结构更加多元。”驻村第一书记潘徽介绍。合作社带动集约化致富在五家子村头的扎赉特旗安保农牧专业合作社,只见工人们分外忙碌,他们将今年收获晒干的木耳装箱入袋,搬运上货车,准备发往全国。产业想发展,要有龙头带,要想成规模,得靠集约化。为带动村里更多人致富增收,在村党支部的牵头引领下,前些年仅简单运营的安保农牧专业合作社,于年开始扩大规模、流转土地,实行集约化种植,统一经营管理。可不少村民们对此并不理解,仍想分户耕种。57岁的村民刘长臣,之前种地、做小生意,一年收入刚够温饱。“村里帮我算了笔帐,种玉米每亩地一年最多两三百元,现在流转费用每亩地每年就有五百元,不仅坐家挣钱,有余钱还能入股合作社,参与务工,收入更多。”刘长臣说。在村党支部的宣传带动下,身为老党员的他,积极为村民们做工作、当表率,将土地流转后,还投了数万元入股合作社。老刘认真能干,负责合作社的种植与雇工管理,可刚参与经营时,他心中对未来也有疑虑。“第一年我们决定试种旱稻,旱稻比水稻更节水,成本更低,但对土壤要求较高,也不知道这集约化种植后产量如何。”刘长臣回忆。图为合作社集约化种植的作物。当年秋收,旱稻产量、价格十分可观,第一年分红加管理费用他就收入六七万元。看到老刘的成功,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今合作社已有42户村民入股,流转了亩土地,其中水稻亩、旱作水稻亩、浅埋滴灌的玉米与大豆各亩,全机械化种植。合作社还种养结合,舍饲头牛、0只羊,秋收后以玉米秸秆做饲料,省钱又环保。去年新建了10栋大棚,用于蔬菜瓜果育苗,还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前来采摘。同时,引进了15万棒的黑木耳和蘑菇,使合作社全年都有产业发展。图为合作社集约化栽种的木耳。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仅年分红就达万元。“去年我各项收入有十多万元,作为一名党员,咱自己富不算富,要让大家一起富。”刘长臣想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一年带动多户参与务工,户均增收元以上。”“我们将每名贫困户的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每人每年可分红0多元,为他们增添一份保障,同时合作社每年还会向村集体分红6.5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潘徽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到村口贫困村民有盼头走进76岁的村民王淑芬家中,老人正端坐在炕头,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看起来十分硬朗。年底,经过动态调整,五家子村全村共有43户贫困户92人,多为因病、因残、年老而致贫。王淑芬一家就是其中之一,老伴走得早,50岁的儿子从十年前就患有心脏慢性疾病,干不了体力活,47岁的儿媳也因残疾,没有劳动力。全家原本种地维持生计,这没了壮劳力,便断了收入。前年儿子住院手术又花了七八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图为五家子村村民在合作社大棚丰收。随着近年来“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村里为老人一家办理了低保,修缮了房屋,手术费报销了90%,还养了5头牛。“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有收入,儿子还成了村里的护林员和保洁员,不用干重活,加上国家各类补贴,我们家早早脱了贫。”老人指着墙上贫困户明白卡,给记者细数每项收入。可好强的老人却闲不下来,总想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年12月,在村党支部的牵头带动下,合作社将“扶贫车间”开到村口,雇佣十多户贫困户,参与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图为五家子村脱贫户在合作社“扶贫车间”务工。扶贫车间的开办创造了条件,王淑芬老人冬天在车间装盒打包,春天在大棚育苗移栽,夏季则在牛棚喂料清扫……“这些活都不重,累了我就休息,一年干上几个月,收入有小一万元哩,生活更有盼头喽。”老人笑道。“体力好的脱贫户参与大豆榨油等加工活动,体力较弱的从事包装、育苗等工作,使脱贫户全年都有活干、有钱挣。”潘徽介绍。目前,扶贫车间营业额超5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0元以上。图为五家子村脱贫户在合作社“扶贫车间”务工。“年底合作社将在扶贫车间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同时制作精品木耳、杂豆、蘑菇等农产品礼盒,开拓线上电商销售渠道,助力贫困户增收。”刘长臣说。街巷全部硬化,水稻、大豆、玉米等产业稳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外债还清,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天的五家子村,正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稳步前行。扎赉特旗融媒体中心
编审:白玉亮
编辑:刘派责任编辑:白圆
来源:“兴安广播电视台”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