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向阳胡日查韩学文张伟男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放眼突泉大地,大型机械往来收割,老百姓的脸上挂满了喜迎丰收的灿烂笑容。
走进突泉县金辉粮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颗颗晶莹饱满的绿豆米从机器中滚落,工人正忙着把“新鲜出炉”的豆米包装发货。在突泉县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突泉绿豆”完成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转变,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各大食品加工厂,还远销国外,备受好评。
自然兴安,盟生万物。近年来,突泉县着力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选取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产品进行重点打造。逐步形成以“太和小米”“水泉绿豆”“溪柳紫皮蒜”等特色品牌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目前,突泉县共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74家,35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商标。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不仅提升了突泉县的知名度,更鼓起了突泉百姓的钱袋子。
依托生态优势擦亮“金字招牌”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过渡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所产绿豆一直以籽粒饱满、色泽莹润、口感香醇而闻名,素有“绿豆之乡”的美誉,每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突泉绿豆”成功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为了让突泉绿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突泉县金辉粮贸有限公司对国内外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决定延伸产业链条,把绿豆脱皮加工,做成绿豆米,包装后销售,果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该公司拥有两条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吨豆米,年产值在万元左右。
“截至目前,水泉镇已有户农户与我们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现在我们正在扩建厂房,下一步还要引进新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继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公司总经理徐鸿菲说。
“绿豆米加工不仅使绿豆增值,百姓增收,还为水泉镇的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今后我们还要在农畜产品深加工上多下功夫,争取将更多的杂粮杂豆做成具有地方特色、营养丰富、产值更高的高档食品,推向市场。”水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艳玲说。
发展“订单种植”产业富民兴乡
和“突泉绿豆”一样备受欢迎的突泉农畜产品,还有“突泉小米”。眼下,突泉县10万亩谷子已进入成熟期,放眼望去,满眼金黄,甚是喜人。
在突泉县六户镇太和村,沉甸甸的谷穗,籽粒饱满,一阵风吹过,麦穗随着谷杆左右摇摆。谷子地里,几台收割机往来穿梭,一幅美丽的秋收画卷呈现眼前。
太和村谷物种植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早在年,突泉县最大的小米精加工企业——太和米业有限公司就已成立,凭借绿色、健康、纯天然的优势,“太和小米”成功取得有机食品认证,年又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目前,公司年可加工小米多吨,年产值达到多万元。
随着“太和小米”的名气不断扩大,当地的谷子逐渐供不应求。
太和米业又在水泉镇的水泉村和光辉村发展了两处种植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以市场价收购合作社种植户的谷子,既解决了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又为当地种植户拓宽了销路。
“我家和太和米业签订了三年的合作订单,公司开春的时候无偿提供种子和化肥,秋天帮我们联系收割机械,等卖粮钱下来再还他们种子、化肥的钱就行。”水泉镇光辉村村民刘庆华通过“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和太和米业签订了合作订单,种植了亩谷子。据他介绍,每年大概有30万元的收入。
严抓品种选育、主攻品质提升、注重品牌打造。随着“突泉小米”品牌逐渐走向全国,太和米业有限公司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大金苗、红谷、张杂等多个品种,同时,加强产品的检测监管力度,推广标准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种植。目前在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都设有“太和小米”的代销处,“突泉小米”已阔步走向了全国市场。
“通过京蒙帮扶,如今‘突泉小米’进驻了北京市场,还销往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各大城市的社区成立‘突泉小米’体验店,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好吃的突泉农畜产品。”突泉县太和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宪忠说。
打造“一村一品”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太平乡五三村村民许贺春家的仓库,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整整齐齐排列的蒜辫子。看着满墙编扎好的紫皮蒜,许大爷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别看我这园子就一亩多地,收入可不少。除了种大蒜的收入,夏天还能抽一茬蒜苔卖,起蒜以后再种一茬大白菜,一年能有3笔收入呢。除去种子、肥料的成本,一年纯收入在2万块钱左右,妥妥的一年两茬三个秋。”许贺春介绍道。
突泉县五三村土壤肥沃,十分适合紫皮蒜生长,种出的大蒜皮薄头大味道好,非常受外地客商青睐。“我们村采用‘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紫皮蒜包装车间,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紫皮蒜,将包装好的紫皮蒜统一送入大城市的市场,不仅提高了我们紫皮蒜的影响力,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五三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泉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真正把大蒜产业做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如今,五三村的紫皮蒜已推广到了突泉镇、太平乡、六户镇3个乡镇的24个村,全县种植面积超过亩,每年紫皮蒜总产量可达吨。其中突泉镇溪柳村种植规模最大,年,“溪柳紫皮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有了走南闯北的绿色通行证,小小的紫皮蒜在国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了。
水泉的绿豆,太和的小米,五三、溪柳的紫皮蒜……近年来,突泉县在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将农牧业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与发展优势,让众多特色农畜产品实现了向品牌化、差异化、市场化的转型,有效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村集体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品牌力量。
来源:《兴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