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东胜工作生活了60年的外乡人告

年我踏上了鄂尔多斯高原。在东胜度过了六十年人生之旅,六十年东胜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记忆中的老东胜早已改变了它的旧模样。如今的东胜,高楼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火车、动车穿梭而过,飞机翱翔在蓝天。绿油油的树木、花草、绿地,公园人来人往,穿流不息。鄂尔多斯人生活幸福安康,人们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大美鄂尔多斯风光。

作为老东胜人,往事顿时涌上心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回忆和感慨。如今笔端所写,却是定格在往事的回忆中。

年金秋九月的一天,天刚亮我就来到了包头东河区的伊盟驻包头汽车站,买了一张前去东胜县的汽车票。早上七点多钟开始检票,乘客一个接着一个,踩着梯子蹬上了敞棚大卡车。车上没有座位,坐的都是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卷。乘客依次坐在行李卷上,像蒸馒头一样,一个紧挨着一个。分坐四排靠车马槽的两排人面向车里,中间两排人面朝外,乘客们脸对着脸。

大卡车从包头东河区行驶不久就到了黄河渡口。到渡口后乘客全部下车,为的是渡河时安全。大卡车通过两条长跳板,开在木筏子上,然后再装胶车和货物,旅客最后站在木筏子上,由拖轮引渡过河。到了黄河南岸渡口先下乘客,再开下卡车卸下胶车和货物。乘客们再蹬上大卡车……仅在渡口就用了两个多小时。

当时去东胜还没有公路,卡车行驶在罕台川河槽中,速度非常慢,犹如一叶小舟,左右摇摆,上下颠簸,几乎所有乘客都晕车了。不知道卡车走了多久,当夕阳西下时,卡车终于停了下来。汽车站的人大喊:东胜到了,下车!这时天已黑了,运输站内大院里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东胜小城,好荒凉啊!我只好摸黑背上行李卷去街里找旅店。

年的东胜,一条土路横穿小城中心而过,居民大多住的是土房。当时东胜县城唯一的楼房就是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的两层办公楼(年建)。街心闹市就是以现在的每天百货十字路口为中心,方圆辐射不过一公里的地方。现在的中国移动通讯营业厅在年时是一个土产日杂露天市场;每天百货都市的原址是伊盟行政公署的招待所;中国移动通讯手机大卖场原址是东胜县供销合作社门市部;购物中心的原址是伊盟贸易公司门市部。当时东胜街头还有一家国营食堂叫“大众食堂”,北街上还有两家私营日杂商店——一家照相馆。烈士塔后面还有一个小公园......那时东胜县城居住人口约一万人,平时上街也遇不到几个行人,步行十几分钟就可走出到城郊外,郊外是一片荒草滩子。

年我到东胜后,被分配到伊盟硫酸厂工作。该厂厂址座落在东胜县(原亚麻吐乡),冯家渠的荒山沟坡上,距东胜县城关镇40多里路,交通十分不方便,去东胜县城只有一条爬坡翻沟的羊肠小道。

如今鄂尔多斯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交通十分方便,公路网架已建成8横、12纵、4联、37个出口四通八达。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车达74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记忆中的老东胜原来的模样,已逐渐被人们忘却了,后来的人更不知道它原来的模样了。

六十年代,尤其是年至年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当时的东胜县也面临着艰苦的考验。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时的粮食和粮票是家家户户的珍宝,吃饭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当时的人们见面后第一句问候话是你吃了吗?这句流行语就是在那个年代开始的。

那时的粮油实行统购统销。东胜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口粮28斤,平均每天只有九两,食油每人每月4两。那时最繁忙的地方就是粮油供应门市部。每逢月初,家家户户都要去买口粮。为了能及时买到粮食,每家都会早早出门去门市部排队,长长的购粮队伍人头攒动,说话声混杂,好不热闹。

排队的人群,手中都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装粮食的布袋,每家都要拿上五、六个布袋子。按着顺序进入门市部。先去窗口填粮本,按供应比例填好粮食品种,交款后再拿上粮本去售粮台交给售粮员,按品种称粮。那时的粮柜就是大木头箱子。里面分别盛着不同品种的粮食。称完一个品种,再去另一个箱子里称另一种粮食。供应品种主要是:玉米面、荞面、小米、糜米、蚕豆、高梁面、红薯片、钢丝面等粗粮。那时很少见到白面和大米。这两个品种都是逢年过节的特供品,每人约1至3斤左右。由于供应粗粮品种多数量小,至使人们大袋子、小袋子各样装一点。有的人拿的袋子不够就把袋子中间用绳子扎紧,上面再装其它粮。月月都是如此的重复。至今我家中还有十几个那时候用来买粮的布袋子。虽然它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也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那时东胜小城粮食品种中,人们最少见的就是大米。因为那时它产自南方,只有东胜人外出办事或采购员去南方农村用手提包往回背点大米,几经周折才回到东胜。人们见到大米感到非常稀奇!有的人去北京办事,用全国通用粮票换上北京市粮票,买回来的几斤挂面那也是稀罕物。

在那个年头人们能吃上窝窝头、小米饭已是高生活水平。人们吃得更多的野菜、稀粥之类。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低标准,瓜菜代。代指的是代替粮食的食品:如榆树钱儿、树叶、各种野菜、苦菜、沙葱、沙芥、地皮菜......有的东胜老乡能弄到灯香、棉蓬籽用来蒸窝窝制作成了高级美餐。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用来充饥,谁也不会忘记因胃缺食、营养缺乏、身体浮肿的那个年代。那时的东胜小城,亲朋好友互相来往主人不会留客人吃饭。客人也会通情达理,到了吃饭时间就自动告辞。

年由于农业连年欠账,粮棉油和一些副食品以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品普遍出现供应不足。从这一年开始,在东胜的饭馆就餐,买馒头、米饭、油条、饼子之类都要粮票。各单位、机关食堂就餐要付粮票。与此同时,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发布票23.3尺;每人每年发棉花票1斤;每人每年发棉线票1两;每人每年发肉票6斤;煤油、食糖等都要凭票供应。而且肥皂、卷烟、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毛线……也要凭票证供应。后来发展到线衣、线毯、床单等也开始收布票。到年扩大到近百种商品凭票证供应,在那个时期离开票证人们就根本没法生活。

那时去食品公司肉食供应门市部买肉,人们都拿着副食品供应证,争先恐后挤到窗口前,叫喊着让售货员给割条肥猪肉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都是买不到肥肉。因为那个时期的猪根本就喂不肥,只能买点瘦肉还带着骨头。如今谁还主动要买肥猪肉?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那时供应食油量很少又没有什么副食品,人们的饭菜缺少油水啊!

那时的东胜没有菜市场。蔬菜都是由国营商店和供销社组织供应,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蔬菜供应紧张平时都见不到供应蔬菜摊。人们都是到了秋天贮菜的时候,到蔬菜地买长白菜、圆白菜和胡萝卜腌制成酸菜,一个冬天就吃这些。记得那时东胜羊场壕公社三个生产队到了秋天就成了卖蔬菜队,直接在菜地设立供应点。鼓励厂矿、机关、企业、居民直接向生产队购买拉回单位分菜。

直到年十年文革结束票证供应的情况才慢慢得以好转。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东胜的食品市场似乎一夜之间丰富起来,粮食供应逐步充足食品种类日渐增多,方便面、面包、香肠进入百姓生活,白面、大米天天见,鸡鸭鱼肉开始进入普通人家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了。这时票证供应慢慢失去了它的独特功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东胜人终于可以吃上顿饱饭,过去多年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老百姓也开始煎炒烹炸、锅满盆满、香味阵阵。人们脸上有了笑容。人们见面第一句话你吃了吗?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如今的东胜,大到星级饭店、小到饭馆食堂,一个个拔地而起,饮食摊点比比皆是。下馆子成了许多人的家常便饭。到了周末、节日、年关时一家大小、三五成群的家人,朋友涌向各式各样的饭店,品尝着美味享受着生活。多花点钱买个美味舒适何乐而不为,东胜的饮食业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新的思想撞击着人们,求新、求奇、求异是东胜人的饮食心理;吃情调、求快捷、讲营养成为东胜人的新的饮食特点。今天面对如山如海的食品,许多人都发了愁,我们下顿该吃什么啊?

可爱的东胜小城,我在这里度过了60年的人生之旅,对它有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往事回忆,讲起在那个年代的故事来个今昔对比,也许能给后来人提供点往事的回忆,对东胜小城昔日有所了解吧?

作者简介

付景海:生于年,现年80岁,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年毕业内蒙古工业学校,后分配在伊克昭盟工作。先后在伊盟供销社、伊盟付食品公司、伊盟农牧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工作。职称为经济师,职务总经济师。于年退休,在鄂尔多斯工作40余年。

东胜发布

欢迎投稿~~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一首歌,一幅作品,

让我们用心感受创作背后的故事……

为鼓励和支持本土原创文艺,

“东胜发布”特推出原创专栏,

集中展示本土原创文学、音乐、

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

如果您有好的原创文艺作品,

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投稿,

投稿邮箱:xmtglzx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